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镁业动态 > “镁都”海城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

“镁都”海城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

  • 发布人: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08-02-25
  • 浏览量:834
【字体:

    走进群山环抱的海城市八里镇,一座花园式镁制品工厂异常惹人注目。以往,这类企业在海城就是烟尘和污染的代名词,而现在这里树木环绕,空气清新,更为突出的是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在一座正在兴建的现代化工业厂房旁,工人师傅告诉记者,这是循环经济项目,利用其他企业废弃的菱镁矿粉尘和尾矿为主要原料,加工新型耐火材料。
    海城市素有“镁都”之称,目前已形成矿产品加工业、钢铁业、纺织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集贸业五大支柱产业,成为辽宁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由于长期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尤其是70%的工业属矿业,导致生态环境显得较为脆弱,植被破坏、大气污染、水环境恶化等问题突出。面对这些突出问题,海城市的干部群众已达成共识:把环境优化发展排在首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海城打造成生态经济强市、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大市。
    在辽宁中兴矿业集团的产品加工车间,所有生产设备都是全封闭式的。生产工人告诉记者,这里的工作环境非常干净,他们有时就在工作机台旁边吃饭。在厂区北部一块空地旁边,存放着一堆残料。这是以前数年堆积的尾料和废料的残存部分,原来堆放的尾料和废料有6万多吨,不仅占用了大片的土地,而且由于废料中的粉尘重量较轻,遇有大风天气引起的扬尘问题也很难控制。中兴矿业集团采用尾料废料回收再利用的技术后,几乎将其全部“吃掉”。
    矿产品加工制造企业原来曾经是海城市环境污染非常严重的行业,其加工制造过程中的烟尘粉尘排放、尾料废料的堆放,不仅对空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还会在土地的表面形成硬质板结层,使土地寸草不生,一度使企业周边的居民因身受其害而怨气冲冲。
    为了彻底摒弃“企业遍地开花,到处污染”的旧的发展模式,海城市明确提出了“工业进园区、农业进小区、商业进镇区、居民进社区”的思路,着力推进产业集群化、企业园区化。规划建设了“一带、两区、八园”,明确提出新上项目必须进入园区发展,老的企业要逐步向园区集中,有水体污染的企业,必须在感王轻纺工业园建设,重烧镁等粉尘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到东部山区牌楼、八里、英落等几个工业园建设。海城还对高污染、高耗能及非法经营的矿山开采企业实行“掐奶断粮”,关停并转,并将依法收回的矿山开采权交给深加工能力强、节能减排好的企业,全市78家菱镁、滑石企业整合后减少到50家。通过矿山整治和资源整合,不仅扶持了重点企业发展,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同时使非法盗采、破坏矿产资源的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资源开发秩序得到了根本改善,矿产品价格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在明确区域规划的同时,海城把资源和能源用在循环经济产业上,大踏步推进主导产业提档升级,把提高矿产品精深加工比重、调整产品结构摆在首位。积极鼓励以镁砂和滑石等为原料的矿产品加工业走资源合理开发与科学利用之路,通过不断提高矿产品精深加工比重,减缓和降低矿产资源消耗速度,延续矿产资源可开发利用时间,增加矿产品产值。海城计划在短期内将镁制品深加工比例由目前的35%提高到70%以上,滑石深加工比例由目前的10%提高到50%以上。相关企业也随之开始通过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北海集团采用“浮选法”技术,使原来丢弃于漫山遍野的滑石矿尾料“变废为宝”,还使矿渣和粉尘都真正实现了零排放。
    海城市是一个矿产资源型城市,矿产开发与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的不同步而产生矿山问题,特别是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矿石开采和加工造成5260万平方米的土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受污染的耕地1304万平方米。于是,海城市就把矿山的生态环境恢复作为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按照“谁破坏,谁恢复”和先易后难的原则,积极组织协调矿管、镁资源办公室等相关部门,加强对矿山破坏区域生态环境的修复和重建工作力度,现已完成废弃矿区、排岩场、污染土地植被恢复面积572万平方米,植树150万株。牌楼镇庙沟村没有矿山企业,但所在的牌楼镇矿山加工企业较多,镁砂加工产生的粉尘随风飘落到庙沟村,造成全村近3000亩土地受到污染,形成不同程度的板结。该村在市政府支持下,采用整地造林、植物修复的方式,恢复矿山污染土地1860亩,栽种杨树、槐树等各类树木6万株,改善了村屯环境。
    海城市重新审视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的时候,正视这些困扰发展质量的问题,适时转变,提出“生态优先”的理念,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了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相关文章